當前視點!銀行賺錢越來越難:存款22萬億,貸出去18萬億!錢都去哪了?

來源:藍白觀樓市

大家好,我是藍白。


(相關資料圖)

10月份的LPR公布了,沒有任何變化,1年期還是3.65%,5年期還是4.3%。

沒降息的原因,可能有很多。

比如,今年LPR已經在1月、5月、8月連降三次了,不管是消費貸、經營貸,還是房貸,現(xiàn)在的利率,讓前幾年貸款的人看到直流口水。

就算年前還會降,也不會這么激進。

比如,換房退稅,降公積金利率,降房價持續(xù)下跌城市的商貸利率,最近我看不少城市已經執(zhí)行3.7%了。

這些政策,10月剛出來,需要看看效果再說。

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可能被大家忽視了:

銀行這個生意,沒以前那么賺錢了。

咱們來捋一捋。

銀行靠什么賺錢的呢?

息差。

銀行本質上就是個錢進錢出的中介。

像央行借給它的錢,MLF,再貸款之類的,居民的活期和定期存款,都是它的負債。

而放出去的各種貸款,持有的債券、同業(yè)的投資,就是它的資產。

今年就出現(xiàn)了一個問題:

資產端,銀行要讓利實體,顧全大局,LPR又不斷下降,收益當然會下降。

負債端呢,今年大家都越來越愛存錢,還都愛存定期。

結果就是:

負債成本沒降,資產收益一直在降。

有個指標,叫“凈息差”。

這個指標,從2015年末的2.54%,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1.94%,降了60bp,創(chuàng)出了2010年以來的新低。

最先感受到寒意的,當然是員工。

36家上市銀行,今年上半年支付給職工的工資,降了5.9億,同比降了1.5%。

某上市銀行零售條線員工,業(yè)績不達標,原來績效獎金每個月預發(fā)5%,現(xiàn)在調整為3%。

有銀行負責人說:

“其實不能叫降薪,更多是工資結構優(yōu)化”。

所以,從銀行的利益出發(fā),我們就能解釋兩個現(xiàn)象:

1,為什么不降息?

每個月LPR,都是有報價行參與的,他們沒動力,沒意愿,繼續(xù)壓縮資產端的利潤。

2,9月15號,六大行,也就是工農中建交,還有郵儲,同一時間集體發(fā)公告,降存款利率,也就是降自己的負債成本。

像3個月、6個月、1年、2年、5年的定存,降了10個基點,3年期降得最多,達到了15個基點。

以上,說的是LPR與存款利率變化背后,銀行目前的處境。

看存款和貸款數(shù)據(jù),更有意思。

1,前三個季度,人民幣存款增加22.77萬億,同比多增6.16萬億。

其中,住戶存款增加13.21萬億元。

也就是說,9個月時間,中國人存了13萬億。

這個數(shù)字,不管放到哪一年,哪個國家,都是驚人的。

2021年同期,新增居民存款是8.49萬億。

2020年是9.95萬億。

2019年是8.53萬億。

2018年,只有5.64萬億。

看這一組數(shù)字,最近幾年,存款欲望是一直在上升的。

10月份,央行還發(fā)了50城、2萬戶的城鎮(zhèn)儲戶問卷調查,傾向于“更多儲蓄”的居民占比,達到了58.1%。

這種情況下,居民的存款和貸款之差,又創(chuàng)出了新高,已經連續(xù)8個月上升了。

這么多錢,都存到哪了呢?

上半年,上市銀行活期與定期存款,分別增加3.3萬億和10.3萬億。

其中,定期存款多增了4.3萬億,貢獻了上半年存款93%的多增規(guī)模。

不愛存活期,愛存定期,說明什么?

光大證券王一峰解釋了兩個原因:

1)今年這形勢,錢不愿意花,又無處可投。

那意味著貨幣的“貯藏性需求”提升。

微觀經濟主體的資產配置,自然更傾向于安全性與經濟性兼具的定期類存款。

2)還有一種可能,貸款利率降得太猛,跟定存的利率倒掛了,那就會出現(xiàn)資金空轉。

曾經有家上市公司,有34億元的理財,1個多億的現(xiàn)金,卻要向銀行申請8億元的授信。

交易所問詢,人家也說了實話:

理財收益4.2%以上,貸款成本只有3.2%,還有50%的貼息。

左手貸,右手存,啥也不用干,躺那就能賺錢,這可能也是存款定期化的原因之一。

不管基于什么目的,存款,是出于“自?!?。

可再這么存下去,銀行也受不了,那只能降存款利率了,這也是出于自保。

沒有誰對沒錯,只有權衡利弊。

2,我們再看看貸款。

前幾天,還是六大行同時發(fā)公告,巴拉巴拉說了一通,內容都差不多,強調自己對實體經濟的貢獻有哪些,鼓勁的意思很明顯。

銀行怎么才能證明,自己在努力支持經濟呢?

標準很簡單:看誰貸得多。

或者說,看誰對小微企業(yè)、制造業(yè)、科創(chuàng)、基建貸的錢多。

央視的統(tǒng)計,六大行前三季度共新增人民幣貸款,超過9.53萬億。

如果統(tǒng)計所有貸款,前三季度增加了18萬億。

這個數(shù)字,不管放到哪一年,也是驚人的。

2021年同期,是16.7萬億。

在2020年,只有10.8萬億。

這說明,存款暴增的同時,銀行也在想方設法把錢貸出去。

這么多錢,跑哪去了呢?

很大一塊都給基建了。

基建強不強,看央企日子過得好不好。

六大家建筑央企,前9個月,累計新簽合同總額達到了5.46萬億,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.97%。

光中國建筑這一家,今年就簽了2.7萬億的訂單。

電建的訂單額增速最高,將近50%。

最近剛中標了成都到眉山市域鐵路的總包,就這一個項目,中標額就達到了106億。

中國工程機械工業(yè)協(xié)會的數(shù)據(jù),一個月時間,挖掘機就賣了21187臺。

日子過得越好,錦上添花的事越多。

不只是銀行上趕著送錢,資本市場也會敞開大門。

10月20號,證監(jiān)會負責人說:

對涉房企業(yè),在確保股市融資不投向房地產業(yè)務的前提下,允許存在少量涉房業(yè)務但不以房地產為主業(yè)的企業(yè),在A股市場融資。

有兩個條件:

1)控股子公司涉房的,最近一年一期房地產業(yè)務收入、利潤占企業(yè)當期相應指標的比例,不超過10%;

2)參股子公司涉房的,最近一年涉房的投資收益占利潤的比例不超過10%。

這樣一來,純純的開發(fā)商,肯定是沒戲了。

哪些公司既涉足房地產,業(yè)務占比又低呢?

那肯定是建筑類的央國企。

這些公司,或多或少都有涉房的業(yè)務,比例還都不高。

加上他們中標的項目,都是墊資建設,像高速高鐵之類的項目,回報周期特別長,對資金的需求又特別大。

所以,我們看到,這些公司,今年一直很受追捧。

不缺訂單,又不缺錢,土木老哥們雖然過得苦,至少不用擔心失業(yè)。

除了基建之外的其他領域,不是銀行不想貸,而是貸款需求不夠。

我看了21世紀的一份調研。

分支行的行長們,今年壓力不是一般的大。

加班加點開會,放假也不停貸,支行一把手帶著“信貸小分隊”,想辦法放貸,去工廠、去城投公司、去售樓處,蹲點二手房簽約中心。

有一個大行的分行行長說:“貼息貸款是任務,賺不賺錢,反而是次要的”。

“可即便接近零成本,企業(yè)的積極性也不高,因為對未來預期不確定”。

還有就是,個人房貸讓他們很頭疼。

利率降了,愿意貸的人,反而沒有還的多。

不患寡而患不均,房貸利率降得太猛,非但沒有激起人們買房的欲望,沒有延緩存款暴增的趨勢。

反而,讓前些年6%接盤的人,心態(tài)失衡,省吃儉用也得把貸款還掉。

我們做個總結:

一,存款22萬億背后,是大家覺得,存定期比存活期強,拿著現(xiàn)金比負債強。

不是說手里沒錢,而是無處可去。

二,貸款18萬億背后,是基建,制造業(yè)狂飆,房貸業(yè)務不好做,那就把錢使勁往需要的地方貸。

不是說大家不愿意背上房貸,而是房地產這個大塊頭沒需求了。

所以大家看,居民拼命存,銀行使勁貸,存貸雙雙暴增的背后,貨幣的流轉,從未像今年這樣劇烈。

與其說是博弈,倒不如說,是銀行、居民、企業(yè)基于各自立場的理智抉擇。

經濟學家伍戈最近一篇報告說:

不確定性,似乎正在“懲罰”微觀主體的擴張行為。

這兩年,企業(yè)越擴張,越虧損。

居民的消費貸、房貸逾期率,都飆到了高位。

這樣的“負向激勵”機制,當然會讓利率、首付、消費券這些刺激的效力打折。

不過,我想表達的是:

存定期、提前還貸的前提,是手里得有錢。

是這筆錢扔出去三五年也無所謂,填上房貸的坑,也不會影響一家人的吃喝。

選擇保守生活態(tài)度的人,只是不想辦廠、做生意、買房子而已。

要說他們手里沒錢,我是不信的。

昨天我看到一組數(shù)字:

1,瑞士鐘表業(yè)聯(lián)合會周四說,瑞士手表出口9月份飆升19%,上個月出口額升至22億瑞士法郎(22億美元),是有史以來表現(xiàn)最好的月份之一,使2022年勢將成為該行業(yè)的紀錄之年。

2,愛馬仕發(fā)布了三季度財報,收入同比增長32.5%至31億歐元,愛馬仕鉑金包所在的皮具和馬具部門,收入上漲21%至13.05億歐元,主要得益于大中華區(qū)的強勁反彈和消費者持續(xù)的需求。

奢侈品的繁榮,與存款暴增,看起來并不違和。

或許,這兩個群體,本身就是一類人。

想辦法把那些買勞力士和愛馬仕的錢,花到房子、廠房、機床、門店上,迫在眉睫。

標簽:

推薦

財富更多》

動態(tài)更多》

熱點